Let's Search
請輸入關鍵字....
濃縮中藥(科學中藥)結塊還能不能繼續吃?中藥飲片是不是都要放在冰箱冷藏?
1.臺灣屬於海島型氣候,相對濕度較大,產品開封以後很容易吸潮結塊。有些藥材含特殊成分,如黃精,麥門冬等,濃縮中藥製劑常會發生結塊,但並不表示產品已變質,如果沒有特別異味或異狀,在貯存安全期限內,民眾仍可安心使用。濃縮中藥宜放在室溫下放置於陰涼乾燥處,避免日光曝曬即可;若需長期服用,建議可存放於防潮箱或冰箱冷藏,避免吸潮結塊而造成藥物變質。
2.一般飲片藥材建議放置於陰涼乾燥處,並避免陽光照射,也可放置於密封的真空罐裡,以隔絕空氣進入,罐子以不透光為佳;有些藥材因含水量和營養成分高,建議放於冰箱內保存,例如枸杞、紅棗、人參、當歸、天門冬…等,若發現中藥材有發霉、變色或有油敗味時,則不宜再使用。每次取用前請養成閱讀保存期限的習慣,過期的藥千萬別再使用。
中藥煎煮前要不要事先浸泡?
中藥是經過加工炮製的飲片,其細胞壁、導管皺縮,組織外表變緊密,水分不易滲入和溶出。煎煮前如果先用涼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細胞膨脹,有助於有效成分溶解,形成高滲透壓溶液,之後加熱便能迅速溶出有效成分。其次,有些藥材含澱粉、蛋白質較多,如果不經過浸泡就立即煎煮,可能會因加熱而使藥材表面的澱粉糊化,蛋白質凝固,水分不易進入藥材,有效成分溶不出來,無法充分發揮藥效。
中藥煎煮前要不要清洗?
中藥從產地到藥房已經過淨選過程,如果沒有雜質汙染,是不需要水洗的。當然,每個中藥房的藥材品質不一,有的藥材會摻雜泥土等雜質,可透過水洗淨選去除汙染物。但水洗中藥時應注意:
1.草類中藥,易沾有泥土、禽糞等雜質,水洗動作要迅速。因為有的藥材含糖和苷類等水溶性成分,浸泡後再洗,藥效會降低。
2.藥材中如果有粉末包煎藥物,如桃仁、杏仁、龍骨、滑石粉等,請先取出,避免藥物流失。
如果水煎劑內含特殊處置中藥,該如何執行煎煮?
1.先煎:藥材多會先打碎再用布袋包好,煎煮時請先放鍋中加水煎30分鐘,再加入其餘藥材同煎,可以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
2.後下:藥材不要和整帖藥材同時下鍋煎煮,而是等到整帖藥材煎到快好前的5~10分鐘時再打開加入同煎,加入時要充分攪拌鍋內藥材務求均勻分散。
3.烊化:一般多為膠類藥材,將個別打碎用小塑膠袋包裝不與整帖藥同煎,待等整帖藥煎好濾出藥汁後,再加入藥汁中「趁乘熱溶解」服用。
4.包煎:多以棉布或濾紙將種子類及輕細的花類或蟲類藥材包起來,與其他藥材一起加水煎煮,如此可防止這些藥材煎好後隨藥汁一起倒出來,造成病人飲用不便,或是服藥產生恐懼心理障礙。
5.沖服:藥材先研成細粉另外包,不加入一起煎煮,待飲用藥湯時再加入藥湯中混合飲用。
6.另煎:多是貴重藥材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減少同時煎時被其他藥材吸附,所做的另煎處理,待煮好後再與其他藥汁併服。
7.焗服:又稱「泡服」,含揮發油藥物,易出味,量少者可將其放入煮好的藥液中浸泡,且加蓋以減少揮發。
8.剝開或壓碎:如紅棗的外皮較厚,成分不易煎出,在煎煮之前,須先剝開;如茯苓若是片狀的,在煎煮前應先加以捏碎,使有效成分能充分、完全地釋放。
如何正確煎煮一帖中藥?
1.煎藥容器:建議使用陶器砂鍋、搪瓷鍋、不銹鋼鍋,傳熱和緩均匀、耐高熱、具保暖性。避免使用銅,鋁,鐵鍋,因有金屬化學物質比較不穩定。
2.用水:一般用純淨冷水,如自來水,勿用不乾淨的井水。
3.火侯方面:煎藥用純淨冷水,不宜用熱水。一般中藥先用急火(武火),煮沸後,改用微火(文火);且不宜頻頻打開鍋蓋。一般藥材在煮沸後,再煎煮30-40分鐘即可,或依醫囑之水量煎煮。
4.煎煮水量:先將藥物放入鍋內,再將冷水(常溫水)加入藥鍋內,水以超過藥面1-2公分為宜,如有藥材浮在水面上,需稍加攪拌,浸泡約20-30分鐘後,再行煎煮。
5.煎煮次數:一般一帖藥可煎兩次,第一煎藥汁較濃稠,第二煎則較淡薄,把兩次的藥汁混合均勻後再服用。由於藥物的性質、臨床應用不同,所需煎煮時間、方法不同,煎煮時需遵從醫師指示。例如:芳香藥、發散藥、解表藥、清熱藥,不宜久煎,防止香氣揮散、藥性損失;補益藥宜小火煎煮,時間應多一些,可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6.藥液濾出:藥渣在丟棄之前應適當擠壓,這樣得到的藥液,藥性更完全,也更能確保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