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 Search
請輸入關鍵字....
中醫如何看待低血壓的成因?
中醫認為低血壓多與「氣虛」、「血虛」、「陽虛」或「陰陽失調」有關。調理方向需根據不同證型,透過補氣、補血或溫陽的方式來改善低血壓。
低血壓患者應該吃哪些食物?
中醫建議低血壓患者多吃補氣、補血、溫陽的食物,如:糙米、山藥、黃耆、紅棗、蓮子、黑木耳、當歸、枸杞子、龍眼肉、紅糖水、生薑、羊肉、桂圓、核桃。也可以透過中藥茶飲溫和調理體質,如:黃耆紅棗茶、當歸生薑茶、桂圓紅棗茶。避免生冷寒涼食物,如冰飲、瓜類,以免影響氣血運行。
中醫如何調理低血壓?
中醫調理低血壓,會從補氣血、溫陽、促進循環等方面著手,透過中藥、針灸、艾灸與丹田灸等方法來改善體質,使血壓穩定上升。
根據不同體質選擇適合的方劑調理,氣虛型低血壓(容易疲倦、頭暈、氣短)可用補中益氣湯來補氣升陽,增強血壓調節能力;血虛型低血壓(面色蒼白、心悸、手腳冰冷)可用四物湯補血養心,改善血液循環;陽虛型低血壓(畏寒怕冷、精神不振)可用附子理中湯來溫補陽氣,提高身體循環能力。
針灸可刺激經絡、調整氣血運行,常選擇百會、氣海、足三里、關元等穴位來提升血壓、改善頭暈與乏力;艾灸則能溫補陽氣,可促進氣血運行、增強體力;丹田是人體的「能量中心」,丹田灸能溫補腎陽、強化氣血生化功能,對於氣血虛弱、陽氣不足的低血壓患者特別有效,可搭配每日輕柔腹部按摩來提升效果。
低血壓會增加哪些健康風險?該如何預防?
低血壓若未適當調理,可能增加以下風險:
因此,低血壓雖然不像高血壓那樣容易引起重視,但仍需積極調理,避免影響身體機能。
低血壓預防方式包括:
什麼人容易患有低血壓?
低血壓患者日常有什麼禁忌?
低血壓的人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以保持血壓穩定,避免引起不適或其他健康問題:
如何定義低血壓?低血壓會有哪些常見症狀?
低血壓是指血壓低於正常範圍。正常成年人的血壓標準為120/80mmHg,而低血壓則是指血壓下降至<90/60mmHg,也就是收縮壓<90mmHg或舒張壓<60mmHg,只要其中一項符合,就可稱為低血壓。另外,當你從坐位或躺位的姿勢轉變為站立姿勢時,如未有足夠血液流向大腦時,你的血壓可能會暫時下降,這種現象稱為姿勢性低血壓。
低血壓患者常見頭暈、眼前發黑、全身乏力、疲倦、心悸、畏寒、注意力不集中、視力模糊、耳鳴,嚴重時可能昏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