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 Search
請輸入關鍵字....
濃縮中藥(科學中藥)結塊還能不能繼續吃?中藥飲片是不是都要放在冰箱冷藏?
1.臺灣屬於海島型氣候,相對濕度較大,產品開封以後很容易吸潮結塊。有些藥材含特殊成分,如黃精,麥門冬等,濃縮中藥製劑常會發生結塊,但並不表示產品已變質,如果沒有特別異味或異狀,在貯存安全期限內,民眾仍可安心使用。濃縮中藥宜放在室溫下放置於陰涼乾燥處,避免日光曝曬即可;若需長期服用,建議可存放於防潮箱或冰箱冷藏,避免吸潮結塊而造成藥物變質。
2.一般飲片藥材建議放置於陰涼乾燥處,並避免陽光照射,也可放置於密封的真空罐裡,以隔絕空氣進入,罐子以不透光為佳;有些藥材因含水量和營養成分高,建議放於冰箱內保存,例如枸杞、紅棗、人參、當歸、天門冬…等,若發現中藥材有發霉、變色或有油敗味時,則不宜再使用。每次取用前請養成閱讀保存期限的習慣,過期的藥千萬別再使用。
中藥煎煮前要不要事先浸泡?
中藥是經過加工炮製的飲片,其細胞壁、導管皺縮,組織外表變緊密,水分不易滲入和溶出。煎煮前如果先用涼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細胞膨脹,有助於有效成分溶解,形成高滲透壓溶液,之後加熱便能迅速溶出有效成分。其次,有些藥材含澱粉、蛋白質較多,如果不經過浸泡就立即煎煮,可能會因加熱而使藥材表面的澱粉糊化,蛋白質凝固,水分不易進入藥材,有效成分溶不出來,無法充分發揮藥效。
中藥煎煮前要不要清洗?
中藥從產地到藥房已經過淨選過程,如果沒有雜質汙染,是不需要水洗的。當然,每個中藥房的藥材品質不一,有的藥材會摻雜泥土等雜質,可透過水洗淨選去除汙染物。但水洗中藥時應注意:
1.草類中藥,易沾有泥土、禽糞等雜質,水洗動作要迅速。因為有的藥材含糖和苷類等水溶性成分,浸泡後再洗,藥效會降低。
2.藥材中如果有粉末包煎藥物,如桃仁、杏仁、龍骨、滑石粉等,請先取出,避免藥物流失。
如果水煎劑內含特殊處置中藥,該如何執行煎煮?
1.先煎:藥材多會先打碎再用布袋包好,煎煮時請先放鍋中加水煎30分鐘,再加入其餘藥材同煎,可以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
2.後下:藥材不要和整帖藥材同時下鍋煎煮,而是等到整帖藥材煎到快好前的5~10分鐘時再打開加入同煎,加入時要充分攪拌鍋內藥材務求均勻分散。
3.烊化:一般多為膠類藥材,將個別打碎用小塑膠袋包裝不與整帖藥同煎,待等整帖藥煎好濾出藥汁後,再加入藥汁中「趁乘熱溶解」服用。
4.包煎:多以棉布或濾紙將種子類及輕細的花類或蟲類藥材包起來,與其他藥材一起加水煎煮,如此可防止這些藥材煎好後隨藥汁一起倒出來,造成病人飲用不便,或是服藥產生恐懼心理障礙。
5.沖服:藥材先研成細粉另外包,不加入一起煎煮,待飲用藥湯時再加入藥湯中混合飲用。
6.另煎:多是貴重藥材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減少同時煎時被其他藥材吸附,所做的另煎處理,待煮好後再與其他藥汁併服。
7.焗服:又稱「泡服」,含揮發油藥物,易出味,量少者可將其放入煮好的藥液中浸泡,且加蓋以減少揮發。
8.剝開或壓碎:如紅棗的外皮較厚,成分不易煎出,在煎煮之前,須先剝開;如茯苓若是片狀的,在煎煮前應先加以捏碎,使有效成分能充分、完全地釋放。
如何正確煎煮一帖中藥?
1.煎藥容器:建議使用陶器砂鍋、搪瓷鍋、不銹鋼鍋,傳熱和緩均匀、耐高熱、具保暖性。避免使用銅,鋁,鐵鍋,因有金屬化學物質比較不穩定。
2.用水:一般用純淨冷水,如自來水,勿用不乾淨的井水。
3.火侯方面:煎藥用純淨冷水,不宜用熱水。一般中藥先用急火(武火),煮沸後,改用微火(文火);且不宜頻頻打開鍋蓋。一般藥材在煮沸後,再煎煮30-40分鐘即可,或依醫囑之水量煎煮。
4.煎煮水量:先將藥物放入鍋內,再將冷水(常溫水)加入藥鍋內,水以超過藥面1-2公分為宜,如有藥材浮在水面上,需稍加攪拌,浸泡約20-30分鐘後,再行煎煮。
5.煎煮次數:一般一帖藥可煎兩次,第一煎藥汁較濃稠,第二煎則較淡薄,把兩次的藥汁混合均勻後再服用。由於藥物的性質、臨床應用不同,所需煎煮時間、方法不同,煎煮時需遵從醫師指示。例如:芳香藥、發散藥、解表藥、清熱藥,不宜久煎,防止香氣揮散、藥性損失;補益藥宜小火煎煮,時間應多一些,可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6.藥液濾出:藥渣在丟棄之前應適當擠壓,這樣得到的藥液,藥性更完全,也更能確保療效。
科學中藥是什麼?跟中藥材有什麼不一樣?
科學中藥原名為「中藥濃縮製劑」,將中藥材經過清洗、炮製、萃取、濃縮,與賦形劑一起噴霧造粒。根據臺灣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製藥工廠法規,中藥濃縮製劑需由通過GMP認證的中藥廠生產。其安全規範包括
不同於中藥材服用前須先加熱煎煮,科學中藥只需搭配開水沖服,能使有效成分在體內作用,達到良好的療效,便於民眾攜帶與服用,因此現在中醫診所很常使用,依其開立的處方劑量作調配。
科學中藥有什麼功效?不吃水藥效果會不會打折?
科學中藥具有豐富的藥用價值,可以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和症狀,對於中醫內外婦兒科的問題,科中製劑都有包含,其中包括感冒、消化問題、經痛、皮膚病、免疫疾病、癌症等。不同的藥粉具有不同的功效,如有些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有些則具有補氣養血的效果。常有民眾詢問只吃科學中藥,沒有自費購買水藥,藥效會不會打折?若藥物濃度在同劑量的條件之下,且經中醫師四診辨證符合疾病證型,患者遵循醫囑且定時服用藥物,科學中藥也很發揮很大的功效。
如何使用與保存科學中藥?
使用中藥藥粉時,可以根據中醫師的建議進行使用。通常,中藥藥粉可以搭配溫水徐徐喝下,避免與果汁如葡萄柚汁、茶、咖啡或奶類一起服用。另外,若比較怕苦的人,可以搭配甘草(甜菊)粉,加入藥粉中,避免太苦澀而嗆到。
保存藥粉方面,部分中藥因為藥材特性,比較黏膩(如熟地、麥門冬),可把藥包放入密封袋,一起放入冰箱冷藏,避免與環境空氣接觸,在保存期限內服用完畢,若有藥粉過期、變色發霉的情況,不能再繼續服用,避免黃麴毒素等菌源危害人體。
科學中藥是否安全?
科學中藥藥粉在正確使用的情況下是安全的,但仍然需要注意一些事項。首先,應該確保所使用的中藥藥粉來源可靠,品質良好,並且符合相關中藥廠GMP標準。其次,應該按照中醫師的建議使用,避免自行調整劑量或使用方法,門診常見患者因為自己吃了效果不錯,也把一樣的藥拿給家人或親朋好友服用,這是最忌諱的事情,因為每個人的體質差異非常大,可能會引起服用後的不適。最後,對於孕婦、兒童或有特殊病史的人士,使用中藥藥粉前應諮詢醫生的意見。
科學中藥是否會有副作用?
「吃中藥會傷害腎臟」是民眾常會對中醫的誤解,隨著健保資料庫的論文探討,統計慢性腎衰竭的患者合併使用中藥調理後,能延緩進入洗腎,即慢性腎衰竭第5期的時間。使用科學中藥藥粉可能在臨床上會出現一些副作用,如腹瀉、噁心、皮疹等。但這些副作用通常是暫時的,並且在停止使用後會逐漸消失,請在下次回診中與醫師們討論前次服藥過後所產生的不適。
如果出現嚴重的副作用,應立即停止使用並尋求醫療幫助。此外,某些中藥藥粉可能與其他西藥藥物或保健食品相互作用,因此在使用之前應該告知醫生自己所使用的所有藥物,以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
中藥與西藥有沒有衝突?
在中藥和西藥的同時使用時,確實存有潛在的相互作用風險,可能導致藥效減低、增加,或毒性作用增強。中藥與西藥是否能併用,考量的重點在於是否有交互作用,一些中藥成分可能影響西藥的代謝或增加其副作用,例如,某些中藥可能會增加血液活血,導致出血風險增加。
食療中最常見的當歸、川芎都是活血類的中藥材,當它們與抗凝血藥(Warfarin)併用,就有可能增加病人出血的可能,因此,在同時使用中西藥時,應該讓您的中西醫師知道所有正在使用的藥物,以便他們評估可能的風險,並提供最安全的治療方案。
如何確保中藥的品質?
中藥的品質和純度是關鍵因素,影響其安全性和效果。民眾可以通過選擇合格的供應商,符合國家GMP規範的中藥廠來確保中藥的品質。此外,民眾購買時應注意產品的標籤和包裝,確保其來源和成分清楚可信,不要購買來如不明的中藥粉或藥材,未經檢驗的藥材可能還有大量的重金屬或微生物菌源;中藥粉保存上,科學中藥粉末可以密封,且放置乾燥、通風處,避免讓陽光直接照射而變質,中藥材則需視不同藥材做不同的存放管理,並且仔細閱讀標示的保存期限,過期的藥千萬不可以再使用,若有過期、發霉變質或變色的情形應避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