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問答

Let's Search

請輸入關鍵字....

faq

QA問答

Q.

四季陰陽變化與人體生理節律如何互相配合?

A.

黃帝內經提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在中醫裡首重的觀念即是「天人合一」,按照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調整生活作息、飲食,例如配合著日照時間長短,在春夏季節「夜臥早起」養足身體的陽氣,在秋冬季節「早臥晚起」收身體的陰氣,可以使身體處於最佳狀態,反之若違反上述的原則,就有可能造成疾病的產生,像是季節交替時容易出現的感冒、過敏疾病。

Q.

四季有哪些食物能夠幫助養生?

A.

春季是「肝」的季節,適合吃綠色與酸味的食物,如花椰菜、蘆筍等等的綠色蔬菜與奇異果、檸檬等酸味食物幫助收斂肝氣。

夏天則是「心」的季節,適合吃紅色與苦味的食物,例如番茄、紅棗、桑椹、紅色火龍果幫助心血管健康,也可適量攝取苦瓜、苦茶等食物幫助降火氣。

秋天為「肺」的季節,適合吃白色與辛味食物,例如蓮藕、山藥、梨子等,與蔥、薑、蒜等辛香料,然而因為秋冬季節偏乾燥,也可適量攝取較滋潤的食物像是白木耳、蜂蜜。

冬天則是「腎」的季節,適合補充黑色與鹹味的食物,常見的食物有海苔、昆布、黑豆等。

Q.

甚麼是五禽之戲?

A.

五禽之戲,或稱五禽戲,最早可追溯至漢朝馬王堆出土的導引圖,與易筋經、八段錦相同,是「導引術」的一種。最早是模仿不同動物的型態、動作,例如熊站立時骨盆移動的穩定感、鳥類頸部伸縮的靈活,來達到不同肢體、肌群的鍛鍊。其後加入氣的思想與各種意象,逐漸系統化為有明確招式與鍛鍊目的運動,達到健身、養生的效果。

廣義的中醫治療包含導引、氣功、按橋推拿、針灸與用藥,視疾病的嚴重度與性質決定治療手段。五禽之戲主要包含肢體訓練與氣息鍛鍊,在「預防醫學」、「自我調理」有著重要的角色。

Q.

五禽之戲對健康有甚麼幫助?

A.
  1. (1)預防疾病、增強免疫力-高強度的運動可以鍛鍊的們的心血管系統,就像大火燒開水的蒸氣,血液灌流充足,免疫功能就能在末梢的皮膚、黏膜正常運作。但對於骨質疏鬆、肢體受傷或肌力不足的族群,導引、氣功的方式就像文火慢燉,也有改善免疫功能的效果。
  2. (2)改善血壓、降低周邊阻力-血壓是由心臟輸出強弱與周邊阻力高低所決定的。血液經由動脈送至不同組織前,有個像水龍頭的開關,決定現在的血流供應要多一點到皮膚、消化器官或其他地方。這些水龍頭是一直在開啟或關閉切換的,確保我們身體的正常功能與血壓穩定。當這些地方開始硬化,就是中醫講的「瘀」。當血流不暢、阻力上升,心臟就會被要求出更多的力氣收縮,造成血壓上升。氣功、導引有機會改善這些瘀象,從降低周邊阻力的方式調節血壓。
Q.

五禽之戲對慢性疼痛有效嗎?

A.

部分慢性疼痛來自於局部肌肉張力的不平均。成因有反覆相同動作導致的局部緊繃、受傷後疤痕組織、或慢性發炎導致的沾黏。單就動作而論,五禽之戲會期望練習者使用身體的不同肌群偕同運動,取代少量肌肉的過勞與緊繃。

就如太極拳訣講的「一動全身動」、「一動無有不動」,藉訓練幫助你平均非配該動作帶來的張力,就能避免肌肉所受的張力超過負荷、引發疼痛,也就是從改變用力習慣來避免疼痛產生。進一步的,因老化造成肌力下降時,多肌群的偕同運動也能讓身體更加協調,降低跌倒風險。

Q.

能藉由看影片自學五禽戲嗎?

A.

不論重訓、瑜珈、皮拉提斯等運動,我們都會希望有個教練幫我們訂製個人化的訓練計劃,並在一旁糾正動作或用力方式,至少確保動作有沒有做到「標準」。在氣功、導引的範圍,與其說標準化,「客製化」會更加精確。

拳訣說「練拳不練功,到頭一場空」,藉由影片可能可以學到外型姿勢,但在那個動態中身體肌群要如何調整、要如何配合呼吸、如何讓你原本不會動的地方動起來,每個人的參數都是不一樣的。故沒有專業教學者引導,是很難發現自己的盲點的。

Q.

導引與武術的差別是甚麼?

A.

導引較注重自己身上的變化。前面「五禽」是模仿不同動物的動作,「戲」是遊戲,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好像把自己的身體當作遊樂場,原來這個地方還可以動、原來身體可以這樣連貫,增加對自己身體的了解,達到健身、養生的功能,為你的身體提供好的環境。

武術則注重在應用,不僅限於搏鬥,日常中搬提重物怎樣才不會受傷、跌倒碰撞時要如何應對等等,都是需要應用的範圍,故廣義的武術是實際遇到困難時,你要如何度過的方法。導引帶來的身體連貫要能有用、氣力的應用又不違背導引的原則而免於受傷,這樣的導引或武術才是適合你的。

Q.

請問什麼是社區醫療?是由誰來提供服務呢?

A.

社區醫療是指以社區為基礎,提供綜合性、持續性和可及性的醫療服務。這種模式強調預防保健、早期診斷、治療、康復以及健康促進,目的是提高整個社區居民的健康水平。

社區醫療通常由基層醫療機構(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診所)提供,這些機構是醫療體系的基礎層級,為居民提供基本的醫療和健康服務。針對高齡、慢性病、門診高利用等較需要醫療照護的個案,進行個案管理、衛教、預防保健檢查提醒,以及24小時醫療諮詢專線等服務,藉此建立家庭醫師制度,提供民眾全人的照顧。

Q.

社區醫療主要提供什麼服務?

A.

主要是提供民眾會員健康管理、預防保健提醒及個案衛教宣導。並且建立診所與醫院之合作機制,包含協助轉診服務、個案研討,提供基層醫師繼續教育、醫療資訊如檢驗結果及資源分享等。還提供24小時諮詢專線,提供適當就醫指導,解決病人隨時急需詢問的醫療問題。

另外,與合作醫院提供共同照護門診、病房巡診,增進醫病關係。還會定期辦理社區衛教宣導,辦理社區健康講座、整合式篩檢、義診及各項社區健康促進活動,營造健康社區。如辦理登山健行、減重活動,參與社區健康營造等,積極融入社區成為民眾心中厝邊的好醫師。

衛生福利部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入口網:https://ccare.sfaa.gov.tw/home/index

Q.

中醫也有參與社區醫療嗎?

A.

有喔!鑑於臺灣人口快速高齡化及少子女化,因應人口老化與疾病照護負擔的嚴峻挑戰,及長期照顧需求增加的問題,中醫藥可以發揮預防醫學及調理特色,預防及延緩長者失能且提升其生活品質,並及早介入社區醫療及居家照護。因此,衛生福利部自109年推動「建立中醫社區及居家醫療服務網絡計畫」、110年辦理「建立中醫社區醫療及長期照顧服務網絡計畫」,強化社區照顧資源網絡,以在地中醫負責醫師訓練院所、中醫師公會及相關醫學會組成跨專業合作團隊,建立當地常見病症之中醫社區(含預防醫學)、居家醫療照護及長期照顧服務模式,提供以人為中心之中西醫整合照護。

中醫醫療照護送到家專線:http://twtm.1655.com.tw/event.php?cat=3&id=2542

Q.

請問如何保證社區醫療的醫療品質?

A.

完全不用擔心喔!醫師參與本計畫第一年須參與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或其認可之機構或團體所舉辦之家庭醫師訓練課程。具家庭醫學專科醫師資格之醫師應完成行政管理教育訓練課程;具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專科醫師資格之醫師應完成行政管理教育訓練課程及家庭醫師專業教育訓練課程;具家庭醫學科、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以外專科醫師資格之醫師除應完成行政管理教育訓練課程及家庭醫師專業教育訓練課程,另應完成其他專科醫師專業教育訓練課程。另外,並應與 1-2 家特約醫院(地區醫院家數不限)作為合作對象建立轉診及合作機制,開辦共同照護門診,參與計畫的醫師皆是嚴格訓練過之醫師,建立以社區為範疇、以民眾為對象的社區照護網絡。

Q.

我家附近沒有中醫診所,如果想參與中醫的社區醫療該如何查詢?

A.

放心!衛生福利部早已推動社區巡迴醫療計畫,並由中醫全聯會負責專案評估後審核通過,以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當地衛生所或自籌處所為據點點,社區巡迴醫療的服務皆屬於健保計畫的範疇,不必擔心有多餘的費用產生!中醫巡迴醫療提供民眾更多元、在地的選擇,衛生所本身提供一般醫療門診、社區巡迴醫療、居家醫療及樂齡假牙預約服務,再加上中醫巡迴醫療定期駐點服務,不管是西醫、中醫、牙醫都可服務在地鄉親,實現偏鄉醫療多元化的願景。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諮詢專線:02-29594939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若同意本網站之隱私權政策,請點選「CONFIRM」,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分析技術,更多資訊請瀏覽 隱私權聲明

CONFI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