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 Search
請輸入關鍵字....
居家醫療申請資格為何?何時會結束?
以下總和大部分機構中常見的居家醫療申請資格介紹為例:
當病人死亡、遷居、病情改善無需繼續接受居家醫療照護、入住照護機構、拒絕訪視、收案期間住院逾 30 日或改由其他院所收案等,您的中西醫師將結束你的訪視與居家治療。
居家醫療服務特約醫事機構:https://www.nhi.gov.tw/ch/mp-1.html
中醫醫療照護送到家專線:http://twtm.1655.com.tw/event.php?cat=3&id=2542
我有在吃西藥,可以吃中藥嗎?
在門診很常遇到病患本身就有固定在拿西醫的慢性處方藥或者正在服用成藥。也會遇到患者在門診拿到中藥後,詢問醫師是否可以吃西藥。通常在處方開立時,都會建議患者中藥與西藥間隔服用,以避免交互作用。
以上是通則,由於每個人的疾病不同,使用的藥物也不同,在看診時要詳細地跟醫師說自己的疾病史、目前在服用的藥物、以及曾經有的過敏史(包含什麼藥,以及當時的過敏反應是什麼),經過專業醫師判斷,確認藥物安全與交互作用後,才可以安全服用。
中醫師說我肝不好,但西醫檢查肝功能沒問題,怎麼會這樣?
中醫肝與西醫的肝指的是不一樣的東西。中醫的肝、心、脾、肺、腎,雖然跟西醫的肝、心、脾、肺、腎同名,但不可以直接當作一樣的東西。因此,中醫師說肝氣鬱結,不代表西醫抽血的肝功能指數會上升;說腎虛的時候,也不代表需要洗腎。在診間聽醫師解釋病情時,可詳細與醫師確認自己的理解。
同一個病,可以又看西醫,又看中醫嗎?
中醫與西醫雖然理論與治療方法都不相同,但並不是對立的。西醫從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出發,透過問診、身體檢查、血液生化與影像檢查,鑑別診斷出病灶,針對病灶進行治療。而中醫注重整體平衡,透過望、聞、問、切,判斷體質與臟腑之間的互動,藉由藥物與針灸從整體調整。
台灣的健保制度普及,西醫與中醫都培育許多專業人才,且醫療可近性十分高,民眾可以同時獲得兩邊的照護,是很幸福的事。健保也允許同一個疾病,同時在西醫與中醫兩邊就診。
如何中西醫合治?
其實很多民眾們都有在西醫門診與中醫門診看診的經驗,如果看的是同一個問題,那就算是符合中西醫合治最基本的概念。政府也持續積極推動中西醫結合,中醫師的養成過程中包含西醫訓練、培育中西醫兼通人才、健保也提供西醫住院病人中醫特定疾病輔助計畫(目前給正在西醫病房住院,包含腦血管疾病、顱腦損傷、脊髓損傷、呼吸困難及術後疼痛的患者)與加強照護整合方案(癌症患者)。希望透過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提供民眾最好的醫療照護。
如何讓中醫師知道我西醫的狀況?
平時就應該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在看診時詳細描述自己的疾病與就醫過程給醫師,有藥單或檢查結果也可以帶到門診。如果您看診的中醫與西醫是不同的醫療體系,可以下載健保快譯通app給醫師看就醫紀錄和檢查結果,或者提供健保卡查詢雲端藥物。
當西醫師在說明疾病與治療計畫時,也應仔細聆聽並確認理解。如果患者本人很年長,不清楚自己的狀況或困難表達,建議至少第一次就診時,由熟悉病情的家人陪同,協助醫師更加瞭解患者的狀況與需求。
生病時如何選擇就醫的去處?
臺灣的醫療院所,分為基層診所、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醫學中心等4種類型,各層級醫院負有不同的照護任務與角色。當我們察覺身體不舒服想就醫時,可以先至住家附近的基層診所、地區醫院就醫,若需進一步檢查,由醫師協助您轉診至其他院所繼續照護。病患經轉診治療後,應依醫師建議轉回原院所或其他適當院所,接受後續治療喔!
分級醫療目的就是希望透過各級醫療院所分工合作,藉由雙向轉診,提供病患連續性、整合性的醫療照護,協助民眾找對醫師、看對科,提升醫療照護品質;也讓各類型院所發揮自身功能,使醫院與基層合作均衡發展。
什麼情況下比較適合去看中醫?
中西醫各有所長,幾乎所有疾病都可以看中西醫合療。目前經實證研究,合療後成效良好且有健保補助的項目包含:
就醫時如何選擇中醫科別?
中醫有分內科、婦科、兒科、傷科、針灸科,各自有適合的適應症:
就醫紀錄其他醫師可以調閱嗎?有沒有隱私問題?
首先,健保署為了提高醫療品質及就醫安全,把病患近期的就醫資料上傳雲端,醫生不僅可查詢用藥、檢查、手術、出院病摘、過敏藥物…等12種資訊,還有CT、MRI等五類檢查影像喔!但是,醫療法第72條明文規定,醫療機構及其人員因業務而知悉或持有病人病情或健康資訊,不得無故洩漏病人紀錄喔!
另外,醫院、診所診治病人時,得依需要,並經病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之同意,商洽病人原診治之醫院、診所,提供病歷複製本或病歷摘要及各種檢查報告資料。另為了保障個人隱私,健保書提供民眾可至各分區業務組或聯合辦公室設定「健保卡密碼」,限制特約醫事服務機構醫事人員查詢其就醫紀錄。
就醫前可以如何做準備?
看病是一門學問,病人常常滿腹問題,但到了醫療院所遇到醫師,就一句話也說不上來。有很多問題和疑慮不敢問醫療人員?是否也害怕問多了會耽誤醫師看診時間,影響其他病人或造成忙碌的醫護人員困擾?但其實,看病提問是病人自主權利,民眾藉由問問題表達對疾病照護健康價值觀和需要,讓醫療專業者了解並安排,透過雙向溝通可以達到較佳的醫療照護結果。
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態、勇敢詢問了解正確資訊,與醫護人員共同討論及決策,有效掌握自己的健康,把握看診的黃金時間,以下的「就醫三問」可幫助您與醫療人員討論最合適的醫療保健服務:
常見的詐騙形式有哪些?
大略可分為數種:一是假冒醫療院所工作人員,詐騙集團甚至會竄改醫療院所電話,使來電號碼顯示為院所總機,詢問患者是否有申請醫療證明或領取高價藥品等,甚至核對部分個人資訊,使被害人信以為真,進而聽從指示匯款或提供更多個人資訊。
另一些是防不勝防的一頁式網路廣告,上網搜尋症狀或病名時即會跳出各類”宣稱療效”的藥品與治療。有的甚至會假冒醫療人員的身分,另外創立粉絲專頁或平台,提供”醫療諮詢”,配上看似專業的衛教文,實為誘導患者購買高額商品。
內政部警政署165全民防騙網:https://165.np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