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 Search
請輸入關鍵字....
腸躁症的治療方法有哪些?除了藥物治療外,中醫還有其他可以緩解症狀的方式嗎?
腸躁症的治療方法通常包括藥物治療和生活方式的調整,藥物如抗腹瀉藥、止痛藥或便秘藥,可以透過規律服藥控制。除了藥物治療,中醫也有許多有效的緩解方法。中醫可通過辨證論治,運用中藥、針灸和飲食調整來調節腸道功能,改善氣血運行,緩解腹痛、脹氣和排便問題。也可自行按摩穴位協助調理腸道功能。常見的穴位有中脘、天樞、合谷、手三里及足三里等。按摩這些穴位有助於促進氣血流通,緩解腹痛、脹氣和便秘等症狀。每天輕柔按壓這些穴位約3-5分鐘,能改善腸躁症的症狀,並達到舒緩壓力、調理腸道的效果。
飲食會如何影響腸躁症的症狀?有哪些食物可以減輕症狀?
日常生活的飲食很容易影響腸躁症的症狀,某些食物可能會加重如腹痛、脹氣、腹瀉或便秘等症狀。常見會影響症狀的食物包括油膩、辛辣食物、乳製品、咖啡、酒精等。日常生活應採取低腹敏飲食可緩解腸躁症的發作。此外,增加膳食纖維有助於改善便秘,並保持腸道健康。個別患者對食物的反應不同,因此建議根據自身情況調整飲食,並尋求中西醫師的建議。
腸躁症和壓力有關嗎?情緒不穩定會加重病情嗎?
腸躁症與壓力和情緒不穩定有密切關聯。壓力和焦慮會影響腸道的神經系統,改變腸道的運動,進而加重腸躁症的症狀。焦慮可能會導致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症狀加重。情緒波動也會使腸道功能失調,進而增加腸躁症的發作頻率和嚴重程度。因此,情緒管理和壓力緩解對於控制腸躁症的症狀非常重要。建議平時應適度紓解壓力,進而改善腸道健康。
腸躁症會導致其他嚴重的健康問題嗎?
腸躁症本身不會導致癌症或腸道損傷,屬於一種功能性胃腸疾病,主要影響腸道的運動和敏感性,並不會引起腸道結構的損害。雖然腸躁症可能會造成長期的不適和生活品質下降,卻不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然而,患有腸躁症的人應注意區分其症狀與其他嚴重病症,若症狀改變或加重,應及時就醫進行回診檢查。
腸躁症會有什麼樣的症狀?我該如何辨別自己是否得了腸躁症?
大腸激躁症,簡稱腸躁症(IBS),主要症狀包括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秘,或是腹瀉便秘交替發作。腹痛通常會在排便後緩解,有時會伴隨腹部不適或脹氣感。症狀可能因飲食、情緒壓力或生活習慣改變而加重。如果經常出現這些症狀,並且反覆持續超過三個月,可能是腸躁症的徵兆。腸躁症的診斷通常需要排除其他腸胃相關疾病,因此若有上述症狀,建議尋求中西醫師評估,進行詳細的診斷並獲得適當的治療建議。
有關動脈硬化,中醫的調理方式?
中醫可用針灸、用藥、茶飲調理。
動脈粥樣硬化歸屬於中醫「痰凝」、「血瘀」、「氣滯」範疇,行氣就是改善血管彈性,活血就是改善體內脂質新陳代謝,降低血中LDL、三酸甘油脂等濃度。高血脂與肝、脾、腎最為密切,肝與膽固醇的代謝相關,脾腎則與人體的痰濁運化相關。
針灸取穴上會以促進血液循環的穴位為主,比如風池、神門、太衝、三陰交、內關、外關等穴位,用藥可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藥,比如丹參、三七、紅花、血府逐瘀湯,也可使用疏肝理氣的中藥,防止痰濁阻滯經絡,比如山楂、柴胡、加味逍遙散,此外也可使用滋陰補腎的中藥,比如何首烏、枸杞子、熟地。
動脈硬化會容易造成中風嗎?是可逆的嗎?
動脈粥狀栓塞會造成急性心臟病(心肌梗塞、猝死)、心絞痛、腦中風及週邊動脈血管阻塞。引發心臟病的機率高達30%,而導致中風的機率則高達25%,這些疾病在發作前往往沒有明顯症狀。每降低40%的低密度膽固醇,就可以減少22%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
導致血管壁增厚,造成動脈硬化的罪魁禍首就是低密度脂蛋白LDL。研究發現,LDL越多,動脈硬化的速度就越快,當LDL控制在70-80 mg/dL的標準值時,動脈會停止硬化,往下降到65 mg/dL時,動脈硬化則有機會逆轉。剛堆積、較鬆軟、還沒有鈣化的膽固醇斑塊,約數年可慢慢被消除。
動脈硬化該怎麼從飲食改善?
想要減少動脈硬化,主要還是須從飲食著手,佐以適度運動、規律作息、體重控制、戒煙戒酒。
每餐主食建議選用全穀雜糧類,如:燕麥、糙米、全麥製品、薏仁等。攝取彩色蔬果,每餐至少2份蔬菜及1-2份水果,1份蔬菜(約煮熟蔬菜半碗),1份水果為女性拳頭大小。選擇良好油脂來源,每天攝取1-2份堅果種子類並選擇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等不飽和脂肪酸,取代動物油(如豬油、奶油)。每天約500cc乳品類(如牛奶、優酪乳),選擇低脂更佳。攝取植物性蛋白(如豆製品)及低脂肉(如深海魚、家禽類等白肉),每週攝取至少2份豆製品及2份低脂肉類,減少紅肉(如豬、牛、羊肉)以降低飽和脂肪攝取,避免加工肉品、精緻甜食等攝取。
動脈硬化是怎麼形成的?
動脈原本是富含彈性的,但在不良因子的影響下,容易造成動脈壁發炎反應,使血管逐漸變厚、變硬和失去彈性,引起動脈粥狀硬化。年齡老化、生活習慣不佳(喝酒熬夜)、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都會使身體累積大量發炎物質,和低密度膽固醇結合,使得血管內皮逐漸增厚,引起血管硬化。
動脈硬化和膽固醇指數有什麼關聯?
如果把血管比喻成一條河流,在正常情況下,河道應該是暢行無阻的,但若血液中所含膽固醇愈來愈高時,就像河中飄了垃圾,血液就會開始變濃稠,這些無法消化及排除的膽固醇便在血管中慢慢累積,而血管河道也隨之變窄,因而產生動脈粥狀硬化、血栓及中風的結果。
低密度膽固醇LDL一般俗稱壞膽固醇,容易堆積在組織和血管壁,造成血管壁狹窄、血流不順,甚至發炎,堵塞河道,故通常認為LDL越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越大。高密度膽固醇HDL俗稱好膽固醇,因HDL可以把膽固醇回收至肝臟分解或利用,像清道夫一樣疏通河道,適量的HDL對心血管有好處。
一般抽血報告上看到的標準,總膽固醇小於200 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小於130 mg/dL,HDL男性大於40 mg/dL,女性大於50 mg/dL為佳。
免疫力低下的人最需要注意什麼?有什麼禁忌嗎?
免疫力低下的人需要特別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環境與習慣,尤其是要避免寒冷環境,因為寒冷會凝滯氣血,降低身體的防禦能力,讓病毒更容易入侵。寒邪對免疫力弱的人尤其具有威脅,會加重氣血不暢,導致各種病症發作。
另外,免疫力低下的人應避免過度勞累,避免熬夜、情緒過度波動或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這些都會影響氣血運行,進而損害免疫系統。
為了強化免疫力,可以通過泡腳、三伏貼、三九貼、丹田灸等方法來提升體內的陽氣和抵抗力,並且可以適當選擇溫補的食物和中藥來幫助調理體質,增強免疫功能。
免疫力低下是否可以完全恢復正常?
免疫力低下通過中醫調理和健康生活方式是可以逐漸恢復的。中醫的根本治療是調整體質,通過補氣養血、健脾益腎、調理陰陽來提升免疫力。一旦體質得到改善,免疫功能會逐漸增強,患者的身體抵抗力會隨之增強,並且有助於預防疾病的發生。但需要注意的是,恢復免疫力是長期過程,需要持之以恆的調理,且配合合理的飲食與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