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 Search
請輸入關鍵字....
飲食方面有哪些方式可以預防貧血?
飲食方面可以通過攝入豐富的鐵質、維生素B12和葉酸來預防貧血。鐵質主要存在於紅肉、雞肉、魚類、豆類、綠色蔬菜等食物中;維生素B12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品中,如肉類、蛋類、乳製品等;葉酸則主要存在於綠色蔬菜、豆類、全穀類等食物中。
醫聖張仲景曾在《金匱要略》中提到:「產後腹中疞痛,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並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當歸生薑羊肉湯是坐月子後的重要補品,能改善肚子冷冷作痛與產後虛弱的問題。對一般久坐工作的女性調理月經、銀髮族改善氣血循環、生病後氣血不足的人,都是冬令進補可以服用的湯品,其中當歸、黃耆共同達到氣血雙補的功效,所謂正氣足則外邪不侵,非常適合冬天飲食來提高抵抗力,羊肉屬於紅肉,是補血跟提振陽氣很好的食材。
是否可以通過中醫治療貧血?
可以,血不足的人不一定會有血色素量(Hb)不足,或平均血球容積(MCV)數值異常的現象,血虛的人通常臉色、眼瞼、舌頭的顏色顯得蒼白,因為頭面部失去血的滋潤,容易頭暈目眩而沒有力氣,產生眼睛乾澀、看東西模糊;當皮膚失去血的潤澤,「血虛則生風化燥」,臨床上有不少人抱怨秋冬時皮膚常乾癢脫屑,到處抓個不停。
中醫可以通過針灸、中藥等方式治療貧血。中醫認為貧血多由氣血虛弱引起,因此治療貧血時,中醫常常會從補充氣血、調理脾胃、促進血液循環等方面入手。針灸可以通過刺激穴位來調節氣血,促進氣血運行;中藥則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配方,補益氣血、調理脾胃,從而改善貧血症狀。
補氣/補血功效強的食品,在食用上有什麼禁忌嗎?
一般來說子宮肌瘤患者不建議大補一些可以補充氣血,同時含有女性荷爾蒙的食物/藥物如山藥、蜂王乳、當歸、杜仲、女貞子可能會刺激子宮肌瘤生長,在食用中需要注意,應避免食用過多。
而有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驟然補氣或補血,反而可能助長免疫細胞攻擊自身。
中醫所謂虛不受補,氣虛的人本身容易有脾胃運化失常(腸胃蠕動功能不佳)的情形,又補氣血的食材本身較為滋膩,可能影響消化功能,即氣血虛弱的人不能毫無限制、大量補充上題中所建議補氣血的藥材或食品,可能會導致症狀更加重;有三高、體質燥熱的人若對自己的體質有疑問,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進補,必須在諮詢中醫師後,了解自己的體質才能正確進補。
心臟疾病有哪些情況需立刻就醫?
提到心臟疾病,大家一般都會立刻聯想到胸痛。當急性心肌梗塞發生時,胸痛不適的感覺可能出現在胸口正中,也可能出現”轉移痛”的現象,例如背痛、左肩、左臂甚至是下巴、上腹部不適或疼痛,或伴隨頭暈、冒冷汗、噁心、呼吸短促、疲勞等情形,需特別注意,急性心肌梗塞不一定有預兆,有預兆時上述症狀也不一定會同時出現,假設符合一樣以上,仍應盡速至急診檢查。
中醫針對心臟疾病預防,會依不同患者的體質選用活血化瘀、增加循環功能進一步保護心血管系統的用藥,例如葛根、丹參、川七、降真香、桂枝、芍藥、瓜蔞、枳實等等組方用藥,處方用藥需考慮的面向十分複雜,部分活血藥亦可能與西藥產生交互作用,須由中醫師評估治療,民眾切勿自行抓藥服用。
我常常覺得心悸,是不是就代表心臟不好?
心悸有很多成因,從西醫觀點來看,除了心臟本身的問題之外,胃食道逆流、甲狀腺亢進、貧血、恐慌症、焦慮症等等都有可能出現心悸的症狀。胃食道逆流可能還會同時出現伴有咽喉異物感、”火燒心”、脹氣等腸胃症狀;甲狀腺亢進病人則常伴有體重減輕、多汗怕熱、手抖、腹瀉等情形;排除其他病因後,也需考慮身心狀態。
中醫觀點亦不會單純侷限於心的系統,會依問診、脈診、舌診、腹診等等方式蒐集資訊,通盤考量與判斷,例如”氣”、”血”、”水”的生成與分布失衡,都可能產生心悸的症狀,此時涉及的病位就不單純只限於心與血脈的系統,還需考慮中醫的脾胃、腎、肝等等系統。中醫針對心悸,可能依體質證型選用桂枝湯、小建中湯、炙甘草湯等方劑,也可能適時配合腸胃系統用藥例如四君子湯系列處方,或適時加入疏肝理氣的方藥。平時如突發不適,可嘗試按壓內關穴,有機會獲得一定程度的緩解,但仍須及早就醫,才能得到全方位的評估與治療。
心臟病患者的飲食宜忌?
通則是天然、均衡,盡可能攝取原型食物,也可簡單將餐盤分為四等份,1/4碳水化合物、1/4蛋白質、1/2蔬菜。平時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應以米食為主,根莖類為輔,避開精緻加工澱粉如麵包、麵條等食物,麵食尤其是高油高糖的白麵包、蛋糕類加工食品,在傳統中醫的觀點容易化濕生痰,其他高油、高熱量的食物也應避開,有吸菸史的一定要戒菸。臨床時也會因應患者的體質與病種,量身訂做更細膩的飲食衛教。
心臟病患者可以運動嗎?
可以,即使是心臟衰竭或心臟疾病術後病人,運動與復健均不可或缺,可以增加最大攝氧量、改善體能與生活品質、避免疾病復發等等益處。但應依病種及嚴重程度不同設計運動菜單,較嚴重的患者應在專業醫療人員的評估與規劃下開始訓練計畫。
但以中醫門診常見的患者而言,需要掌握”循序漸進”的原則,起初以”微汗微喘”為度,在運動時稍微超出平時的心律與呼吸節律,有些疲勞但休息後可以緩解,避免出現過度喘促、大量出汗等近似虛脫的疲累感。待身體適應後再逐漸增加運動的時間與強度。中醫針對心臟病患者,在專業人員指導下,亦可考慮太極拳等養生功法,循序培養體能。
我有吃中藥了,原本心臟病的藥可以不吃嗎?
不行,即便服藥後心悸、胸悶等主觀症狀緩解也不應自主停服西藥。有些西藥貿然停服會導致症狀復發,此類心臟相關用藥中最常見的例子是血壓控制的藥物。
因中藥或針灸在血壓調控上能夠減輕周邊阻力,與西藥作用位置、機轉不同,不用擔心作用疊加而停藥,只要來診時告知有服用哪些心臟相關用藥,中醫師就會做出相應的調整。就算真的很想減藥或因藥物副作用等問題,則應回診你的心臟科醫師詳細討論,再依原開藥醫師的安排進行換藥或劑量調整。
什麼樣的體質容易得糖尿病?
古代中醫對於糖尿病的記載,多列於「消渴症」•《醫方集解》說:「渴而多飲為上消,肺熱也。多食善饑為中消,胃熱也-渴而小便數有膏為下消,腎熱也•皆火盛而水衰也•上輕中重下危,如上中平則不傳下,腎消小便甜者為重。」大抵病因源自於過食油膩甜美的食物、五臟身體虛弱、情志失調,病理機轉為陰虛內熱津虧。依據症狀和進程,分為上中下消,先有喝多、食慾好,最後進人多尿的腎損傷階段。因此,沒有特定—種體質容易得到糖尿病,反而根據每個人照顧身體的方式而定。
有關糖尿病,何時是中醫介入的時機?
糖尿病初起時,若能提早發現有上述喝多、吃多、尿多的傾向,或雖未有血糖波動但就診西醫測出胰島素阻抗指數偏高而有胰島素阻抗情形,建議尋求中醫的協助,配合飲食調整和生活習慣養成是有機會提早控制下來。
然而,多數人會在健康檢查出現紅字時來到中醫診間,此時通常處在糖尿病前期,也就是糖化血色素在5.7至6.5之間,是糖尿病可逆的階段,此時多為胰島素阻抗若提早介入並修正不良飲食習慣,是有機會不需服上終生的血糖藥。假如已經進入服藥階段、服用血糖藥感到不適或血糖波動仍大,中藥能輔助的是維持血糖的衡定以避免走向末期腎損傷的階段。
糖尿病有哪些禁忌與可以預防的食物控制?
糖尿病在飲食方面嚴禁飲酒,建議減少攝取精緻澱粉、麩質、辛辣物、烤炸類、各種加工食品等,也不建議吃果乾、果汁。水果每日建議量為兩份,不要在同一餐攝取,也建議以低GI的水果(如:蘋果、芭樂、柑橘類)為主,盡量在白天吃完。在藥膳食療方面,中醫認為糖尿病治療應以清熱生津的方向為主,建議可以多攝取苦瓜、冬瓜、牛蒡、芹菜、芥菜、菠菜、蓮藕、、香菇、金針、黑木耳、白木耳、玉米等,以上食療均宜在顧及總熱量下考慮選用。
中醫針對糖尿病預防,可採用合谷穴、魚際穴、內庭穴、地機穴和太溪穴來降血糖,防止血糖波動。
糖尿病的併發症可以看中醫嗎?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由於胰臟功能不良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於週邊肌肉或組織作用不良,而造成醣類、蛋白質和脂肪等營養素的代謝異常,導致血糖、血壓以及脂類代謝紊亂,對全身許多重要器官造成嚴重損害,長期下來會漸進行成慢性併發症,包含: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足部病變、糖尿病眼病、皮膚病變以及腎病等。
其中,在中醫門診最常見的是糖尿病造成的周邊神經病變,足部感覺異常,在中醫古籍中就有不仁、麻木、痿症、痹症等名稱。主要原因為熱盛津虛導致經脈枯竭、血脈痹阻,病位主要在肺、胃、腎三臟,因此臨床上多會從這些部位著手,調整全身氣機並減緩病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