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問答

Let's Search

請輸入關鍵字....

faq

QA問答

CATELOG
TYPE

問題類別
請選擇
Q.

脂肪肝是什麼?脂肪肝的症狀有哪些?

A.

脂肪肝俗稱「肝包油」,當肝臟囤積脂肪含量超過肝臟重量的5%的時候,便被稱為脂肪肝。每2-3個台灣成人中就有一個人有脂肪肝!中醫認為,脂肪肝的形成與肝、脾、腎三臟的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壓力大、情緒鬱悶容易導致肝氣鬱結,影響脂肪代謝。飲食不節制、運動不足會損傷脾臟功能,導致濕氣堆積,進而形成脂肪肝。腎虛不足,代謝功能下降,脂肪更容易囤積。

脂肪肝一般沒有明顯的症狀,很多人是健康檢查發現,或者是肝功能異常升高就醫才發現,不過少部分人可能會出現出現如疲倦、全身無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脹、便秘、面色暗沉、皮膚乾癢、黃疸、右上腹脹悶等不適症狀。

Q.

得了肝硬化,日常生活要注意什麼?

A.

肝硬化患者應戒酒、規律用藥、避免自行服用偏方或傷肝藥物。飲食上建議清淡、少鹽、少油,避免太鹹以免水腫、腹水。需定期回診追蹤肝功能及肝癌風險。

中醫認為「肝喜條達而惡抑鬱」,因此情緒調節與作息正常非常重要。可適度進行散步、太極、氣功等有助疏肝解鬱的活動。應諮詢醫師或中醫師意見,避免自行使用不符合體質之中藥進補,而反導致傷肝。

Q.

肝硬化可以治療嗎?會變成肝癌嗎?

A.

肝硬化無法完全恢復,但若及早治療,如控制病毒性肝炎、戒酒、改善脂肪肝,就有機會穩定病情、減少併發症。肝硬化也有轉變為肝癌的風險,因此需定期追蹤。

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意即提升體內正氣,能幫助抵抗疾病。肝癌屬於「積聚」之症,中醫治療強調補肝扶正、軟堅散結,配合情緒調理、飲食調養,有助延緩惡化並提升生活品質。在現代醫療基礎上輔以中醫調理,是雙管齊下的策略。

Q.

肝硬化會有哪些症狀?

A.

肝硬化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隨病情加重,可能出現疲倦、食慾不振、腹部脹氣、黃疸、下肢水腫、腹水、出血、昏迷等問題。

在中醫觀點,這些症狀可與「肝氣鬱結、脾虛濕盛、血瘀阻絡」有關。肝主疏泄失常,情緒會變得煩躁或抑鬱;血行不暢則可能出現瘀斑或經常瘀傷;脾虛無法運化水濕,則容易出現腹水、下肢腫脹等現象。透過辨證論治,中醫常搭配針灸、藥膳或調氣理血的方式協助改善身體不適。

Q.

肝硬化是怎麼引起的?

A.

肝硬化常見的西醫原因包括:病毒性肝炎(B、C型)、長期酗酒、脂肪肝、藥物或毒素傷肝、自體免疫性肝病等。

中醫認為,情緒壓力、飲食不節(如過食油膩、辛辣)、嗜酒,會導致「肝氣鬱結、脾胃失調」,久而久之產生「濕熱、血瘀」,進而損傷肝臟,造成慢性病變。像脂肪肝、肝鬱氣滯的狀況常見於現代久坐、壓力大的生活型態。

Q.

什麼是肝硬化?

A.

肝硬化是肝臟長期受傷、發炎後,造成肝臟纖維化,導致肝功能逐漸衰退的疾病。初期常無症狀,但隨病情惡化,會出現疲倦、食慾不佳、腹脹、黃疸等。

在中醫角度,肝有「主疏泄、藏血」的功能,意思是調節情緒、幫助氣血運行。若肝氣不暢,會影響全身氣血運行,引發疲倦、脹氣、情緒不穩等症狀。肝硬化可理解為「肝氣鬱結、血瘀成積」,肝失調節、血液運行不順,時間一久,便形成病變。

Q.

失智患者晚上容易睡不好,中醫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

A.

許多失智患者到了晚上會變得不安、焦躁,甚至整晚不睡,這種狀況叫做「日落症候群」。在中醫來看,這與「心腎不交」或「肝火旺盛」有關。

簡單來說,腎水不足,無法降伏心火,晚上容易心煩、焦慮,導致失眠;或者肝火過旺,讓人夜晚特別煩躁,甚至會發脾氣。這時候可以用一些安神助眠的中藥來幫助改善,例如:酸棗仁、百合、遠志、龍眼肉等。

針灸方面,可以刺激「神門」、「三陰交」等穴位來穩定情緒,幫助入眠。此外,家人可以在晚上讓患者用溫熱水泡腳、聽輕柔的音樂,減少刺激,讓夜間情緒穩定一點,就比較容易入睡。

Q.

失智的早期徵兆有哪些?

A.

比較常見的情況包括:

  1. 記憶力下降:常常忘記剛剛發生的事,或重複問一樣的問題。
  2. 語言表達變差:講話時突然卡住,找不到適合的詞語。
  3. 判斷力變弱:例如天氣冷卻穿很少,或輕易相信詐騙電話。
  4. 情緒與個性改變:變得容易焦慮、暴躁,或對以前喜歡的事情失去興趣。
  5. 迷路:在熟悉的地方也會找不到回家的路。

家人也要多觀察,若發現親人行為與以往不同,別覺得只是「老了」,可能是身體在發出警訊,早點就醫、早點發現,才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從中醫角度來看,這些變化可能是「氣血不足」或「腎精虧損」導致腦力下降。建議早期發現時就開始調理,像是中藥、針灸等方式來延緩退化。

Q.

失智(Dementia)是什麼?

A.

失智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有個別差異。

失智大致分為兩類:退化性、血管性,最常見的則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又稱為混合型),失智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

Q.

給青光眼患者的日常生活建議為何?

A.

青光眼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如下:

  1. 多運動:建議患者從事有氧運動,每週3次,每次30分鐘。這不但可提升心血管機能,也能立即降低眼壓。持續3個月的有氧運動,眼壓可降低20%。伸展型運動,如:瑜珈、禪柔、太極等,則可改善頸部的肌肉彈性,促進頭頸部的血液循環,強化眼部肌群,消除疲勞。
  2. 避免熬夜,提升睡眠品質:熬夜是青光眼的大忌,容易造成眼壓起伏。若有睡眠障礙,如:睡眠呼吸中止、入睡困難、淺眠等,宜積極治療。
  3. 適量補充營養品:營養補充品不能替代正規的中醫、西醫治療,而醫療文獻記載,許多中藥材和其萃取物,有助改善眼部功能。例如:枸杞子、決明子可保護黃斑部。銀杏、紅花可促進視網膜微血管血流。丹參、黃耆、葛根等則可抗氧化、抗血管新生。但是因為每個人的體質和青光眼致病的機轉不盡相同,建議請中醫師開立合適的處方。
  4. 適度飲用咖啡、茶飲:研究顯示,攝取咖啡因只會使眼壓短暫升高,所以病友仍可適度飲用咖啡。而經常性地飲用熱的綠茶,反而可降低罹患青光眼的風險。
  5. 規律回診、耐心治療:青光眼是需要終身追蹤和控制的慢性病,病友無須過度恐慌,但也別忘了規律回診。無論病友選擇中醫治療、西醫治療或中西醫合療,耐心抗病才能保護寶貴的靈魂之窗。
Q.

青光眼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有什麼優勢?

A.

根據中醫典籍記載: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出處:《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諸脈者皆屬於目。眼睛疾患反映出的是全身氣、血、水的阻滯、不足或過亢[出處:《素問.五藏生成篇》]。

就亞洲人好發的正常眼壓青光眼和棘手的新生血管青光眼而言,除了西醫眼科常規的降眼壓藥物、注射、手術治療外,中醫也有多元的治療工具,如:結構調整、針灸、中藥、運動指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視力,減緩疾病的進程。

眼疾患者常伴隨肩頸結構異常和緊繃,透過針灸、結構調整與運動指導可有效促進患者眼部的氣血循環。針藥並用,個別化精準醫療,針對虛寒、氣血不足、痰濕等不同體質的病根去調治,不僅能改善眼睛功能,也能疏通全身筋絡,提升整體臟腑機能。

Q.

青光眼的類型有哪些?

A.

古代醫書記錄的「青風內障」、「綠風內障」就是現代人所熟悉的青光眼。

西醫則依照病程快慢、眼睛解剖結構、疾病成因,將青光眼分為以下四類:

  1. 急性青光眼:眼壓短時間升到40毫米汞柱,伴隨劇烈頭痛、嘔吐、(通常單眼)視力模糊等症狀,患者務必緊急就醫,降低眼壓。
  2. 慢性青光眼:患者的病程可能長達10年以上,眼壓沒有明顯升高,也無明顯症狀,通常是透過視力檢查才篩出。
  3. 正常眼壓青光眼:正常眼壓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壓落在正常範圍內,約10-21毫米汞柱,但由於視神經已逐漸萎縮。西方這型青光眼患者約占30%-39%。相比之下,亞洲的正常眼壓青光眼患者比例高出許多,佔隅角開放青光眼的半數以上,介於52%-92%之間。近期研究認為這可能與夜間眼壓升高、血壓降低、眼內灌流壓力不穩、血管對壓力與溫度的反應等有關。
  4.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這類青光眼多半與長期或控制不良的血管疾患,如高血壓、糖尿病有關。前述慢性病會引發視網膜血管阻塞、出血,造成組織缺氧,刺激視網膜產生不正常的新生血管,甚至增生到虹膜、隅角,把房水排出路徑封阻,觸發急性青光眼。此類青光眼常伴隨多種共病,因此治療上也較為棘手。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若同意本網站之隱私權政策,請點選「CONFIRM」,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分析技術,更多資訊請瀏覽 隱私權聲明

CONFIRM